来源:新华社 2020年7月2日
标题:初心之地的“刚”与“柔”:上海多处红色地标完成修缮重新开放
记者:许晓青 胡文嘉 黄安琪
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石库门建筑完成修缮。新华社记者许晓青 摄
新华社上海7月2日电(记者许晓青 胡文嘉 黄安琪)标有“《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的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石库门建筑已完成保护性修缮,自1日起试行对预约公众团体开放。
这是上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完成修缮并重新开放的重要红色地标之一。这栋石库门建筑拥有近110年历史,大约100年前这里的门牌号码是“环龙路渔阳里2号”。
黄浦区为南昌路100弄2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开放参观做准备。新华社记者许晓青 摄
在这处狭小书斋中,陈独秀先后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新青年》在此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型。《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等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密切关联的刊物也在此问世。陈独秀还在此校对了陈望道翻译并送至上海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
2018年6月起,作为“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专项行动的组成部分,上海市黄浦区启动相关旧址修缮保护工作,获得社会各界支持。多名上海市政协委员长期致力于推动保护这处红色地标。近两年间,黄浦区完成了相关居民置换搬离工作,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对旧址开展了保护性加固和还原性修缮。
如今,精致的雕花门头、黑漆实木大门、清水砖墙及天井空间等重展新颜。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介绍,上海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5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8.1万件,预计2020年底前上海市将完成革命文物普查复核工作,公布革命文物名录,2021年将推出新版红色文化地图。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历史学教授忻平说,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地,是中国共产党人酝酿革命、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产床”。
据专家介绍,在修缮并重新开放红色地标过程中,上海可谓“刚柔相济”。一方面,上海市区两级政府部门、文物保护单位等,优先推动修缮那些亟待加以保护的旧址,满足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和文物保护的“刚性需求”。仅2020年上半年,就有《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等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修缮。
位于虹口区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完成修缮,已对外开放。受访机构供图
另一方面,上海“活化”红色地标的创意举措也不断涌现,比如运用多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扩容展览陈列内容、通过二维码增加互动、推出讲解员在线直播活动、举办“沉浸式”红色主题演出等,这些“柔性方式”广受欢迎。
betway唯一官网教授、城市史研究专家苏智良的团队近年来对上海的红色革命文化旧址和遗址进行再调查、再梳理。由苏智良和姚霏主编、最新出版的《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记载了相关旧址和遗址约1000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扫二维码”逐步成为游客了解和“接触”上海红色地标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二维码,有的直接与优秀历史建筑和重要展览陈列品相关联,有的则与出版物一起走进寻常百姓家。“云参观”“云阅读”等使上海的红色地标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起来,有的甚至成为“网红”。
“红色是上海城市文化的底色。一个世纪过去,人们更热切地关心这座城市的历史根基和传统。”苏智良认为,一个多世纪前,上海就是亚太地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港口城市,“海纳百川”的城市性格、相对开放的人员往来、发达的民族工业等因素,使这座城市具备了孕育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环境和条件。
统计显示,2019年上海全市31座革命类博物馆共接待参观者945万人次,其中,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全年接待参观者超过140万人次。
在中共成立99周年之际,电影大片《1921》也在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开机。据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介绍,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上海还将开展对中共一大会址、博文女校等的修缮工程,迎接2021年7月建党100周年的到来。(参与采写:实习生朱逸茗)
链接地址: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218210?channel=weixinp